您的位置: 首页 >适老专区>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黑臭水体治理与城市有机更新相结合实现清水、兴水

来源:常德市人民政府 2017-04-13 15:56 字体:【

    常德市地处南方丰水地区,市城区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护城河、穿紫河二大主要内河贯穿全境。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进程加快,河道变窄变浅(护城河变成合流制排水干渠,穿紫河分割成多段水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河中,河水发黑发臭,严重影响到居民日常生活,水体黑臭成为市民的“心头之患”,市民强烈要求政府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2015年4月,我市入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首批试点城市,“基本消除城区黑臭水体”正式写入《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三年(2017—2017)行动计划》。

    一、主要做法

    (一)治理思路

    我市黑臭水体专项治理工作始终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总体思路,统筹河道与岸线,统筹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专项治理与老城有机更新,做好“清水、活水、兴水”三篇文章,实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有机统一。

    (二)主要措施

    1、实施控污截污工程,做好“清水”文章

    合流制排水管网是护城河的主要污染源,在老城区结合棚改,将合流制排水系统改为分流制排水系统。在没有改造的地方,建设截污干管和4个合流制泵站,将直排护城河的污水截流至污水处理厂。

    穿紫河流域为分流制排水体制,沿岸118个雨水排口是主要污染源。对沿岸110个雨水口进行截流、封堵,把混接到雨水管的污水截流到污水管;对沿线8个雨水机埠实施改造,巧妙利用封闭式调蓄池,最大限度的把雨水、污水分开,减少污水处理厂的进水量并提高污水浓度。新建生态滤池8座,净化初期雨水并补充河道生态用水。完成了总长达54公里的生态岸线建设。

    新建和改造污水输送管网291公里;完成皇木关污水处理厂一期(5万吨)项目建设,二期(10万吨)项目即将开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们还先后恢复了渐河、花山河、柳叶湖、穿紫河、护城河、新河等城市水系的自然连通,实施河道疏浚工程,让常德城区水系网络流动起来,保持生态基流,有效提升了水系纳水能力和通航能力。

    2、实施水文化水旅游产业工程,做好“兴水”文章

    在提升内河水质、美化河岸景观的基础上,重点在挖掘水文化底蕴和开发水旅游资源两个方面下功夫,建成了常德河街、老西门文化旅游街区、德国风情街、婚庆产业园等一批展现常德历史文化、风格多样、内涵丰富的水文化载体群落,实现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的有机融合,赋予水系城市景观、生态廊道、旅游休闲等新功能,开通了穿紫河、柳叶湖水上巴士旅游线路,发展美丽经济。

    二、主要成效

    (一)水环境明显改善。城区水体全面实现了不黑不臭,水体水质由原来的劣V类改善为Ⅳ类及以上。去年10月,实现了穿紫河、柳叶湖水上巴士通航。

    (二)水生态进一步优化。形态丰富的自然生态岸线、多样性的动植物生存环境,共同构建了更加良性的水文生态。护城河(屈原公园、滨湖公园)和穿紫河沿岸植物生长茂盛,鲜花四季盛开,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百鸟争鸣、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

    (三)水文化得到有机修复和传承。从沅水江畔迁建到穿紫河畔的常德河街,护城河沿岸老西门、窨子屋等历史遗存的修复重建,留住了城市的记忆和乡愁,让老常德时期的内河码头文化和商业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衍生了新的业态和产业。护城河(老西门)从一个脏乱差的老旧小区蜕变成一个新的文化旅游街区,赋予街区旅游观光、绿色办公、现代商业、文化休闲、艺术体验、高端商居等城市新功能。去年5月份开街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24万人次。穿紫河生态治理成果推动了沿线商业地产的升值,带动了旅游、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去年10月份以来,常德河街累计接待游客210万人次,日接待量最高达到25万人次,水上巴士累计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

    三、体会

    (一)坚持融合推进,打好黑臭水体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棚户区改造“结合牌”

    一是治理技术措施的融合。如在护城河的治理上,融合了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和排涝除险等多项技术措施。通过采用各种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径流总量,有效削减径流污染负荷;通过清理沿岸垃圾和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保证了护城河排水畅通并促进水体水质改善;通过建设生态驳岸和生态浮岛,种养、繁殖水生动植物,改善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生态系统转入良性循环。

    二是筹资方式的融合。老西门项目总投资16.72亿元,其中护城河专项治理投入8115万元。融资渠道主要是五个方面:1、企业自有资金7.75亿元;2、企业发行债券1.64亿元;3、银行贷款6.6亿元;4、社会资本(房产预售款)0.37亿元;5、政府棚改补助0.36亿元。目前,我们正在对护城河第三段治理进行方案设计,采取复制老西门投融资模式;对于第四段治理,属于纯公益、非经营性的项目,我们拟采取政府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社会资本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的PPP建设模式。

    (二)坚持产城互动,实现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有机统一

    如何实现政府出小头、社会出大头和项目的收支平衡,穿紫河、护城河的治理给了我们启示:包括海绵城市建设在内的一切城市建设,不能脱离经济发展这个实际,注重搞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互动。棚户区改造、黑臭水体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直接改善了人居环境;通过大量引进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不仅有效解决了项目融资难问题,而且减少了政府的直接投入;通过修复水文化、发展特色商业街区,既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又带动了旅游、商贸、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实现了项目的收支平衡。

    一是要注重项目建设的可持续性。在护城河治理中,我们注重项目全生命周期能力建设,统筹考虑项目建设的外部效应和内部效应。我们把老西门建成复合型“城市文化旅游街区”,不仅提升了街区商业资产价值,而且将永久性产生经济收益。根据测算,到2020年时老西门项目商业资产总值可以达到19.4亿元,基本实现项目收支平衡;到2025年时商业资产总值达到24.02亿元,预计上交税金约3.3亿元,实现利润约5亿元。

    二是要注重利用项目建设成果发展相关产业。常德的青山绿水、河湖湿地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同时,在实施内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中,注重融入大量旅游元素,赋予其城市景观、生态廊道、旅游休闲等新功能,生态、休闲、健康、美丽、文化五大元素更加凸显。目前,穿紫河沿线一批亲水文化项目,已经成为优良的旅游目的地。老西门项目也注重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为发展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础,已经建成的商业步行街,成为集购物、休闲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新型步行街。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