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适老专区>行业动态>详细内容

我的路改回顾——熊健

来源:市住建局 2018-09-20 16:00 字体:【

路改后的宏大圆盘

    七八月酷暑难耐,却是道路建设的黄金季节。常德市的道路提质改造已过去五年,市城区的大街小巷修补屈指可数,连车辙、反射裂纹等质量通病也不多见。城市道路的使用年限一般是十到十五年,五年左右进行局部修补甚至大修都属正常,刚参加工作时,我在常德市政公司当施工员,每年小年后新建工地停工放假,我们这些分散在各工地的施工员就被集中起来,巡查道路破损、坑洞,情况统计汇总后,每人带一个民工班组和一台压路机,分区域填坑补疤,让市民在春节期间有条平整的路走,那时的城市道路修修补补是常态,每年都有一到两条路大修,大修的道路破损区域一般在15%以上,由于观感上的差异,实地给人的感觉就是触目可及的范围有一多半是坏的。路改前的常德市区道路,是中小城市的典型样本:一是原道路的设计对近十年来急剧增长的交通量考虑不全,导致承载力和使用性能受到较严重的影响,道路病害不断;二是道路使用时间偏长,路面破损严重,行车舒适性差;三是道路基础较差,尤其是中心城区建成时间较长的道路,有的道路甚至仍采用砖涵排污,污水外泄导致道路基层淤泥化;四是部分道路是水泥路面,减震性较差影,噪音大、易扬尘,出现破损和裂纹后修复困难,开放交通迟缓。

精心埋管

    我是学城市道路桥梁工程的,毕业后又在一线施工5年,有幸被抽调到指挥部,参与了路改的全过程。得知路改的目标是半年内对全市一百多条主次干道同时进行改造时,大家都心存疑惑,工程量巨大不说,各条道路情况迥异,施工难度不小,参建单位几十家,如何协调调度、把控质量。“白改黑”不仅是在原路面上罩一层沥青混凝土这么简单,2007年曾对朗州路进行过改造,当时用我市首台引进的铣刨机将全部沥青面层进行了拆除,对局部基层进行了处理,刚改造完时整体观感非常好,道路好像都变宽了,但因朗州路建成时间较早,主要受力结构仅仅是30公分厚的灰土基层,老旧基础的受力不均很快反应在路面上形成裂纹,在接下来的雨季,雨水渗进路基,道路受水害损坏,又进入修修补补的模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路面综合处治是“白加黑”成功的关键所在,首先对原有路面实际情况进行技术状况检测,了解待改造道路存在的病害,提出旧路处治控制指标,再进行针对性的处治,如在旧水泥路面上进行沥青面层加铺时,对水泥板的接缝和裂缝进行处理,极端情况要破碎旧板并换板,对旧沥青道路如建设路、朗州路这种承重层持力不够的,采用水泥粉煤灰浆液掺加膨胀剂对软弱地基进行压浆补强;在经济许可的范围内,选择综合性能最优的原材料,路改集料主要采用玄武岩,十多年前我曾在安徽产地进行过考察,玄武岩颜色暗黑、质地致密、颗粒饱满,像一颗颗小板栗,对比当时本地常用的针状片状居多的石灰岩,抗压性更强、沥青附着性更好,确为道路工程中的上乘石料,但远运成本高、造价贵,当时望而生叹,想不到这次用上了;指挥部的技术部门编制了详尽的技术方案,对路改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提供技术咨询,向施工单位对同步碎石封层、贴缝施工、粘层施工、改性沥青施工等分阶段进行交底,这些技术方案通过实践并汲取现场经验,最后汇编成了《路改施工质量监测管理手册》;引进了省建设质量监测中心等中介机构从源头的原材料抽检开始进行全过程监督,路改伊始就查出某搅拌站用辉绿岩代替玄武岩,立即严厉查处,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过程控制动态检测,在柏园桥施工过程中,部分箱梁因混凝土中掺入了质量不稳定的粉煤灰,导致混凝土承载能力达不到规范和设计要求,废除了2片不合格箱梁,武陵大道施工过程中,检测结果显示整体平整度较差,指挥部责令施工单位对部分上面层铣刨后重新摊铺,震慑之余,对路改工程的质量要求树立了标杆,社会影响极大,一年后某县的路改中,同样出现了平整度不理想的情况,施工单位遵循先例,主动对2万多平米的面层进行铣刨并重新摊铺。通过路面病害调查、处治后的路面质量检测、优选原材料、现场施工质量实时控制等方面多措并举,对路面提质改造进行动态质量检测,切实地保障了道路质量。

管线入地

    随着路改的全面启动,常德市城区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堆码着建材,响彻着机械的轰鸣,公交车出租车基本停运,摩的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为补充急缺的监督力量,市住建局要求所有局机关干部上工地,并在每天下午的日调度会上汇报情况,我因专业对口被安排了一条主干道和两座桥梁,苦了那些非工程专业的同事,在工地现场现学现用现监督,个把月下来倒也窥得门径,讲起问题来头头是道,随着项目的全面推进,市委市政府又发动全市机关干部上街联系工地,和我一起联系朗州路的是市农委的同志,他们分为上下午两班,手持《沥青路面验收规范》往返巡查,全民皆兵的调度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全覆盖的巡查也基本杜绝了工程上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弊病。据检测数据统计,最终沥青混凝土的摊铺厚度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且普遍偏厚。路改充分地考虑了城市的发展,五年来交通量的增长未造成城市拥堵,通过对主干道交叉口渠化实现了交通的优化,更通过对细节的处理,改善道路的服务性能,如在新旧面层间设置应力吸收层,减少反射裂纹;在道路纵坡平缓处和路口尽可能多设置雨水口,解决雨后积水的问题;摊铺面层时,精确定位提升检查井,避免因井盖下陷影响行车舒适性。

柏园桥重建

    常德市民对长达半年的全城拥堵体现了极大的宽容,路改方案也始终以民为本,如武陵大道和洞庭大道等主干道的行道树是否保留,涉及拓展道路交通流量和城市绿化景观的取舍,尽管专家们“不保留”的意见非常一致,但最终还是听取了广大市民的意见,留住了样板街的两排广玉兰。一百多条道路同时建设,在本市没有先例,也难有来者。下半年天公作美,雨水较少、有效工作日多,指挥部督导相关职能部门和五方责任主体在日夜巡查的基础上,建立了日调度机制,攻坚时刻更是分早晚两次调度,扁平式的快速反应机制,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粉碎机,层出不穷的海量问题被收集汇总并即时得到解决,保障路改工程的顺利推进。尽管天时地利人和齐聚,但巨大的工程量和紧张的工期,仍然使得部分路面的摊铺在冬季低温季节进行,为保障质量采取了大量措施,包括在沥青混合料加入温拌添加剂和将部分道路上面层沥青玛蹄脂换成对温度要求相对较低的AC沥青混凝土等,终于在春节前完成全部道路的改造,如今回看的确是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2013年注定会伴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留在广大市民们的记忆里,作为一名城市建设者和路改亲历者,深刻地感觉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工程质量证明了路改的成功,非常时期用最契合常德市情的办法,铸就了常德城建史上里程碑式的辉煌!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