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发展 打造现代“桃花源”
2004年8月,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魅力城市评选鏖战正酣。在数百座城市参与的角逐中,湖南省常德市脱颖而出,成为中部湖南惟一的“中国魅力城市”。
近10年来,常德市在中国城市舞台上崭露头角,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一系列桂冠先后戴在常德市头上。2003年,建设部将“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授予常德市。作为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常德市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的发展之路。
和谐之局
改革开放以来,常德市经历了从农业大市到农业强市,再到工业兴市的发展历程。常德市连续多年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2002~2004年这3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3.5%。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3种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27.6:38.9:33.5调整为2004年的25.2:40.7:34.1,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地位不断突出。全市经济突飞猛进,而污染物排放却呈明显下降趋势,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比1999年提高1倍,化学耗氧量减少近10%,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减少24%。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投资两亿元的污水净化中心建立并投入运行,使常德市城区污水处理率达59%,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区绿化率、覆盖率分别达34.2%和39.1%。2004年,常德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在全省夺得第一名。
数据的变化,昭示着发展方式的蜕变。常德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第一个明确提出生态市的建设目标。
和谐之路
“柳叶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沅江穿城而过,柳叶湖依城而栖,穿紫河犹如十里画廊。一篇“水文章”做得好坏,决定着一个城市品位的高低。早在1986年,常德市就争取把污水净化资源化生态工程纳入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投入上百万元,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设计城市污水处理方案,并利用日元贷款建成了日处理能力达15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从1996年开始,总投资达16亿元的洞庭湖二期治理工程正式动工,目前已初步完成重点堤院建设。2003~2005年,常德市又将1.7亿元“扔进”水里,截污、清淤、引水一气呵成,城区主要内河——穿紫河碧水初现。1997年,“披绿沅江岸、装点穿紫河、美化柳叶湖”行动让常德市“三水”镶上“画框”,小桥流水,草木绿地,人在画中,“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
常德市地处我国酸雨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貌,酸雨频率一度达到100%。1999年,常德市提出建设范围涉及城郊、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大气环境保护圈,这种做法在全国尚无先例。圈内先后关停砖瓦厂42家,关闭燃煤锅炉近200个。“蓝天工程”的实施使常德市城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逐年下降,2004年仅为0.054毫克/立方米,酸雨频率从100%降到70%左右。
在大力治理污染的同时,常德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经济体系。常德市卷烟厂过去每年废弃的大量烟梗造成污染,令人头痛,经过研究开发,现在利用烟梗制作生物杀虫剂取得成功,一举变废为宝。德海制药、金健制药等制药企业按国家GMP标准抓厂内建设和环境治理,基本实现污染零排放。“用水大户”湘澧盐矿多年来投入4000余万元,先后兴建热电厂废水闭路循环处理工程、粉煤炉干收尘脱硫工程等多个治理项目,2004年利用粉煤灰生产空心砖、多孔砖等新型建材;今年投资598万元新建工业废水循环利用项目,年减少2700万吨废水排放量,节约水资源4320万吨,削减化学耗氧量1820吨,全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5%。从今年开始,常德市强制取缔实心黏土砖,兴办轻质建筑材料企业7家,利用粉煤灰等废渣作为材料,既推动墙改工作,又走出了一条废渣利用新路子。
和谐之惠
日本八日市议会议长志井弘先生先后两次造访常德市,对常德市的变化深有感触:“常德市的变化的确令人吃惊,我好像到了另外一座城市!”
有“现代桃花源”之誉的常德市声名远播,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近几年,来常德市观光旅游的人年均以30%以上比例递增,旅游收入大幅增长。来常德市创业、定居的近5年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仅2004年一年,寰球电子、吉春药业、重庆啤酒、三金制药等97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纷纷扎堆常德市,中南大学科技园、常德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先后兴建,进一步增强了科技兴工兴农的能力。
和谐发展催生财富涌流。近几年,常德市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52万元,增加402元,增加额为15年来最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70元,增加969元。仓廪实而知礼节,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纵情山水,挥洒激情。2003年,常德市举办第一届中国常德诗人节,全国200多名诗书画界名家参与,开幕之日,5万之众同台诵诗吟唱,常德古城成为诗的海洋。这块屈原、李白、刘禹锡等著名诗人行吟的土地,又续接了楚辞的血脉,沅澧大地诗情激荡,书写更美的诗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