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对于推动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作出了“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的重大判断,这说明传统的建设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发展动能转换。
会议提出的“六个城市”目标,构成了相互支撑、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它既是独立的建设目标,更是实现其他目标的重要支撑。创新城市需要智慧技术驱动,韧性城市需要智能基础设施保障,美丽城市需要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技术支撑,这些都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会议强调“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这一表述具有深刻含义。城市更新不同于传统的新建项目,它更加依赖科技创新来解决空间优化、功能提升、品质改善等复杂疑难问题。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化转型引领城市治理现代化。会议明确提出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这为智慧城市建设确立了明确的价值导向。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是科技的深度应用,也是城市治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要更加注重解决城市运行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要实现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跃升,重点是构建全域感知、万物互联、泛在计算、智能决策的城市运行体系,让数据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生产要素,让算法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工具,让智能成为城市服务的重要特征。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韧性安全筑牢城市发展根基。会议强调“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特别提出“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韧性城市目标的关键网络,必须构建涵盖感知、传输、计算、存储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从“被动维护”向“主动预防”的转变。通过为水、电、气、热、交通等关键设施全面部署智能感知设备,构建可智能感知的城市生命线体系。建立预警预测、应急响应、协同调度的智能化管理体系,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和运行效率。
推进智能建造,以全域数字化重塑城市建设体系。会议提出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同时强调“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这为智能建造发展确立了系统性、全域性、可持续性的明确导向。智能建造既是建筑业的科技革新,更是重塑整个城市建设体系的战略引擎,要实现从单体建筑向城市全域、从实施环节向全生命周期的根本性转变。
智能建造要实现从“项目建造”向“城市建设”的跃升。涵盖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建筑建造、市政工程、生态修复等城市建设全领域,运用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施工、集成化管理等技术手段,构建覆盖规划—设计—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建设体系。重点推进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实现城市建设项目的数字化协同和智能化管控。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