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锋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城镇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的建议》收悉。经商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现回复如下: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的微观单元,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百米”。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居民和居民之间的邻里纠纷,住宅小区居民和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物业服务企业和业委会之间的矛盾纠纷凸显,许多居民的民生诉求也没有得到及时回复和解决,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究其原因,主要有:重点矛盾纠纷排查不及时、化解不到位;责任权力匹配不合理,乡镇(街道)缺乏化解能力、执法资源;部门之间职责交叉、权属不清晰,部门间缺乏协调和整合,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等等。为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民生诉求解决,我局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将强化以下工作举措:
一、强基固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1.推动基层融合治理。推动各区县将“红色物业”列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要议事议程,加强研究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工作成效。建立“四方议事会”机制,推行基层直接民主,发挥小区党支部书记核心作用,健全小区党支部牵头,业委会、物业企业、居民代表等四方参与的小区协商议事会机制。
2.深化物业行业党建引领。加强行业党建工作,推动企业党组织参与议事决策和共驻共建,自觉接受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制定出台物业服务行业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培育打造一批立得住、推得开、叫得响的“红色物业”示范项目,增强辐射带动。同时积极开展党务工作专题培训、观摩优秀党建项目等活动,积极发挥党建引领示范作用。
3.多元物业纠纷化解。推动市级物业调解委员会挂牌运行,落实物业纠纷调解市县乡“三级联调”物业纠纷调解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完善物业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多措并举化解物业信访投诉和矛盾。
二、建章立制,增强基层治理效能
1.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严格落实《常德市平安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强化网格员对社区矛盾纠纷的排查能力。综合运用信访、调解、诉讼等手段,有效预防化解邻里、物业管理、生态环境、违章搭建、婚恋家庭等重点矛盾纠纷。加强调解队伍建设,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等各类调解作用,把问题解决在小区、化解在萌芽状态。
2.推动完善“乡街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依托市委政法委“1+6+N”社会治理大脑体系、智慧平安平台和平安常德580的“村(社区)属地问题及时报告”模块,推动完善“乡街吹哨、部门报到”制度,进一步理顺吹哨报到的职权职责和流程机制,落实落地群众诉求就地解决制度,在源头化解问题、解决诉求,不断为基层治理减负赋能。
3.增强基层平安建设能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规范化司法所、枫桥式人民法庭和派出所建设,整合综治、信访、司法、行政、仲裁、公共法律服务等力量,发挥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实战功能。做深做实“抓平安促满意”工作,开展市县乡村“十百千万”众创平安创建评比工程,科学调整和完善平安建设考核体系,推动住宅小区社会治理现代化。
三、专项整治,推动小区管理规范化
1.开展物业管理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重点从物业服务合同履行、投诉多整改差、业主委员会工作运行情况、让群众操心烦心的问题入手,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重拳惩戒。对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的问题,根据其违法事实和情节依法予以查处,并将涉事企业违规行为依上限记入信用档案。对于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乱决策”“钉子户”“涉黑涉恶”等问题相关部门立即介入,所辖街道办事处及时组织召开业主大会对有关事项进行表决,视情更换业主委员会成员或依法启动换届流程。
2.开展物业企业信用提升专项行动。一是信用信息管理“全覆盖”。将涉及物业服务经营的企业纳入信用管理范畴,建立基本信息、良好信息和不良信息。二是信用记录“常态化”。实行动态化信用记入管理,将未及时提报信息、擅自撤离项目、重大上访事件、新闻媒体曝光,以及受到行政处罚等信息及时录入,逐渐对企业、项目和企业项目经理实行“并联式”管理。三是信用应用“核心化”。将企业和项目经理信息与业主选聘、前期物业招投标、行业从业、评先评优以及优惠政策支持等奖惩机制有效挂接,对有严重违法失信记录的企业或个人进行限制。
3.开展智慧物业平台搭建专项行动。以行业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乘势推动智慧物业建设发展,搭建市级智慧物业管理平台,实现物业领域一网统管,实现物业服务过程可追溯、服务行为可监管、服务质量可评价,解决群众关切的物业服务与收费质价相符、业主投诉难、业主表决难等问题。
常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4年5月11日
签 发 人:彭家明 联 系 人:刘胜伟
联系单位:市住建局 联系电话:13807368801